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万景路:如何看待日本人守小礼无大义
2018年07月26日 16:51        稿件来源:中文导报

中文导报 文学园地

作者:万景路

前阵子日本电视台又报道了一位日本艺人婚外情的丑闻。看着这位艺人在记者会上只是不断重复着“对不起”、“给大家添麻烦了”这些台词儿时,就总觉得他好像没说到点子上。一般像在国内出现类似情况时,必用口头禅一定是“将虚心接受道德法庭的审判”云云。但在日本,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在做错事儿需要谢罪的时候,却从未听到他们提过“道德”二字,感觉在日本人的精神品格里似乎就缺了一点“德”,即“道德”。

翻检《广辞苑》,发现日本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最初引进的中国儒家的廉耻观与中国古代典籍的释义亦很近似。近代培养了多位日本政坛精英的松下村塾主人吉田松阴,在其《讲孟杂记》中论及日本应有的新民族精神时,就首论“耻”字,他说:“……君子之耻与小人之耻相比较,君子耻无德义,小人耻无名誉。君子耻无才能,小人耻无官禄……耻之一字,乃本帮武士之常言,可谓无有不知耻者”。他又说:“若要兴武士之道,必先兴知耻之道……”。吉田之说,可谓概括了古时日本人对于耻之概念的总体认识。但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古代日本在引进中国儒家道德观的时候,对礼、智、信、忠、节等发扬光大,却由于地理环境和国情等因素影响,未能真正对统领儒家道德体系的灵魂即“仁义”加以发扬。这就使得古今日本人的道德观念模糊不清。

我们所说的“德”,把它用于人伦,就是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谦让等。我们讲“德”是和“道”连在一起的,即所谓的德是道的载体,道的体现,这才是道德。日本人也引进了我们儒家之“德”,并把它归纳为由品质、意志、理性、忠诚、勇气、名誉、诚实、自信和谦虚等精神要素构成的人间性。但观日本由民俗信仰和自然信仰发展而成的国家宗教神道教之“道”,却似乎与“德”关系不大,因为日本的“神道”并没能把“德”作为“道”的载体来体现。

比如神道教的“祭”之“神乐”,那祭献巫女,神殿上夜间的“杂鱼寝”无遮大会等,怎么看就都像是变态神高高在上的在欣赏众人宣淫取乐,德行就实在有点欠佳。而且,我们发现神道教传承至今,似乎并没有一种道德体系在传承,甚至连教义都没有。再比如由武士形成的武士道,虽然提倡所谓的“义、勇、仁、礼、诚、名誉和忠诚”七大要素,但其宣扬的真髓却不过是对主公的绝对忠诚和为主公而死的“道”而已。“忠臣藏”四十七义士的故事传颂至今,所宣扬的其实就是武士不分善恶的对主公的绝对忠诚。至于驾“黑船”到来威慑日本开国的佩里上陆地所立的佩里塑像;东京上野公园高高耸立的反政府的西乡隆盛铜像;靖国神社虔诚的供奉着的东条英机等战犯,等等,这一切,让我们看到的都是日本人只崇拜强者而不问善恶的德行。由这些也足见,日本人的善恶观道德观确实是有些问题的。

武士道传承至今,虽已完全变成了无形的精神传承,但其中的只有丢脸意识而无罪恶意识,过分注重所谓的名誉而不分善恶的传承,却都早已深深植入了日本人精神世界的价值观中。也因此,日本人在做了坏事被曝光时,他们虽会感到羞耻,但却绝不是感于道德责任的羞耻,而只是为丢了脸给周围的人添了麻烦而感到羞耻而已。所以说,我们说日本民族是个守小礼而无大义的民族,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日本中华总商会  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  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东工大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千叶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筑波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大阪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复旦大学日本校友会  理化研中国学者会  首相府邸  日本驻华大使馆  观光厅
 日本国家旅游局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  中日交流心连心  日本文化中心  日中友好会馆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  日中友好会馆  共同网  日经中文网  朝日新闻中文网
会社概要 广告募集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3 - 2015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