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张石
道元(1200—1253), 是日本佛教曹洞宗创始人。俗姓源,号希玄,京都人。14岁就比睿山天台座主公圆出家,于延历寺戒坛院受戒,遍学天台教义。1214年到建仁寺谒荣西,习临济宗。1223年,与师明全入宋求法,登天台山万年寺,拜谒元(上弋下鼎)住持,并在天童山临济宗大会派的无际了派(1149-1224)指导下学禅。历游天童、阿育王、径山等著名寺院之后,又回到天童山,在天童寺师事长翁如净。如净为曹洞宗第十三祖,曾住持台州瑞岩净土寺(今浙江黄岩县)多年,又从台州瑞岩寺调任宁波天童寺住持。道元三年后开悟,得法衣及《宝境三味》、《五位显法》等,于1277年回国,在建仁寺挂锡,1230年,转入山城国深草的安养院,1233年在深草建观音导利院(后来的兴圣寺),为日本最初的禅堂。1243年,在越前(今福井县)开创永平寺,后成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
道元的思想中有一个最值得注目的观念,就是“悉有即佛性”。
在佛教经典《大般若涅槃经•狮子吼品》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原意是:一切众生皆有可以成佛的种性,经过修行使这种种性成长开花,就可以成佛,而道元故意误读误释此句佛经,将这句佛经解释成“一切即众生,悉有即佛性”,将一个需要等待的遥远的涅槃拉回当下的时时刻刻,修证一如--修行不是开悟的手段,修行就是开悟,开悟就是修行,佛性在每时每刻之中,在生生死死之中。
因此他说:“明生知死,乃佛家大事因缘。生死之中有佛,则无生死,生死即涅槃,然不应以其为生死而厌之,以其为涅槃而悦之。”(道元:《修证义》第一章,第一节)
这样,生死为空的禅宗的本体论,在道元“生死之中有佛”的认识论中升华,他将一个需要等待的遥远的涅槃拉回当下的时时刻刻,修证一如--修行不是开悟的手段,修行就是开悟,开悟就是修行,佛性在每时每刻之中,在生生死死之中。
在道元那里,悟就是修,修就是悟,一次刹那的修行就是一次澄明的顿悟,并不是“蝴蝶一定要经过蛹的挣扎,才能得到一对翅膀坚实如画”,而是每一次挣扎都是一次绚丽的腾飞;不像花朵要经过日精月华才能硕果累累,每一次开花就是一次圆熟的瓜熟蒂落!
这与日本中世纪的“死者即佛”的思想的流行有很大关系,这种思想使武士阶级在宗教上感到了双重的解放,首先他们从自身所从事的杀戮的职业的愧疚中得到解放--被杀戮者可以成佛,同时也会从他们本人对地狱的恐惧中得到解放--因为修行就是开悟,武士虽从事杀戮的职业,但是只要修行就可以开悟,他们死后也将成佛,因为生死即涅槃。
他们所遥望的是一个佛教终极的真理--佛陀只有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之后方能进入“无余涅盘”,他们所抛弃的是佛徒不可逾越的实践--“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六祖坛经》语),他们奔向的是他们心中的至善之路,尽忠尽职,让生命在血色刀光中为主人像樱花一样飘零:
“纵使身在利剑下,心在主君马首前。”(幕府末期志士加藤司书诗作,武士道学会、国书刊行会编,2013年5月出版,36页) 。
- 新漫评:为什么我的作业得了“C2022-03-17
- 日本强震列车脱轨、核电站响火灾2022-03-17
- 法国取消大部分防疫限制措施展开2022-03-15
- 东西问丨朱诚如:“康乾盛世”时2022-03-15
- 东西问丨卢载宪:韩中建交步入“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