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
亚共体是超越中日冲突的方式
2014年05月14日 12:49        稿件来源:中文导报

  ■ 刘 迪

  对中国来说,如何妥善处理全球外交战略框架下的中日关系,仍是重要课题。今年11月,APEC峰会将在中国举行,日本首相也将出席。作为东道主,中日领导人面对面可能性很大。自4月起,中日双方互动有活跃趋势。从日方看,前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前首相福田康夫、东京知事舛添要一等访华,引人瞩目。5月4日,“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高村正彦、5月7日,“自民党亚洲非洲问题研究会”会长野田毅相继率团访华。

  这种活跃的民间外交能带来什么呢?在现代外交学上,议员等非政府人士的外交活动,被视为制造友好外交氛围的活动,但却不属正式外交程序。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个人,可能承担特使的任务。如人们注意到,高村正彦在4月28日,曾到首相官邸拜访安倍晋三首相,告知其将访华。据说安倍曾嘱高村道:“中日关系非常重要,望访问成功”。那么,高村是否肩负特使任务呢,人们不得而知。不过,尽管此前中日也有互派密使、特使传闻,但中日双方关系没有得到任何形式或实质改善。

  有人认为,安倍对华示好反映了美国的意旨。4月奥巴马访日时,曾对安倍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与中国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日中也应确定采取某种相互合作的方式”。这说明奥巴马对安倍对华强硬政策感到焦虑。不过,尽管美国对日本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安倍的民粹倾向也不可低估。因此,我们不要高估美国压力的效果,更不要认为安倍会简单妥协。

  从整体看,目前中日两国关系并无明显改善迹象。从中长期看,中日两国关系是否会根本好转?笔者以为,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而应对中日关系对立的持久性有所估量。这个估量,是来自对中日对立矛盾根源的分析。当今中日对立的根源是深刻的。这种对立,源于中日两国近代国民国家构建过程,很难期望短期消融。那么是否可以玩一些文字游戏,做些铺垫,以便两国领导人见面?这也很难。因为在通讯手段如此发达时代,不论中日哪一方,谁也不敢低估网络智商检验。

  数年前,有一叫佐谷真木人的日本学者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日清战争——“国民”的诞生》。他说,明治维新后,日本尽管建立一个近代国家的框架,但日本人并未有“国民”实感。正是举国面对清朝的战争及其胜利,才让日本人感知一种昂扬、亢奋。从中国近代国家构建来看,也与抵抗日本因素密切相关。甲午败绩,中国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萌生。此后中国多次重大历史转折,均源于日本因素刺激。日军全面侵华,促成中华民族团结奋起,抵抗意识高涨。这种历史记忆,至今仍然成为现代中国国家构建的主要资源。

  笔者并不认为,上世纪7、80年代,中日解决了前述历史观方面的对立。尽管如此双方依然可以密切合作,这是因为双方鉴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可以主动、有效控制对立因素。

  当时促成中日合作的背景包括以下要素。首先,中日面临共同威胁,彼此关系类似“准同盟”。其次,经济成功导致日本国民信心高涨。此外,反省战争一代仍健在。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回归亚洲”的口号。日本经济学界提出以日本为领导的“雁型发展理论”,日本政治家希望在亚洲发挥领导地位。但是泡沫经济破灭以及“失去的20年”,让日本丧失了作为亚洲领袖信心。最近20年的中国崛起,日本存在不适应。进入21世纪后,日本有人提出“新脱亚论”。这种观点认为,进入21世纪,日本周边危机四伏,与明治时代类似。要解除日本危机,就要建立“日美海洋国家同盟”,以应对周边“压力”和“威胁”。

  日本的“新脱亚论”,显示日本对亚洲文明缺乏信心。“新脱亚论”强调相同价值观的联盟。但这个“新脱亚论”也从反面说明,亚洲要创造自己的价值。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正在摸索、试图创造新的亚洲共同体制度。例如东盟正在推进域内一体化,中国东盟FTA已经建成,上合组织也在发展。我们看到,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呈现了对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面貌。亚洲国家没有排斥西方,同时又拥有、维持自己的存在方式。例如强调宗教融合、重视感性、实践理性都是亚洲共同资源。克己勤勉,注重教育也是亚洲的传统。这些都是亚洲共同体设计的基础。

  现在,亚洲国家不但倾力推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在探讨彼此联合的方式。今天,面对亚洲分裂的危险,亚洲各国应以维系亚洲稳定、和平与繁荣的责任感,共同设计更高层次的亚洲经济合作方式,奠定亚洲未来繁荣的制度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亚洲共同体的制度基础、亚洲共同体的集体安全保障设计。亚洲应该构筑一种新的共同体,既相互包容,又对外开放。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两国对立的长期性。“新脱亚论”从本质讲是对亚洲文明创造的逃避。中国应与亚洲各国共同创造新的亚洲共同体。中日的对立,将可能通过亚洲共同体的创造获得解决。

  (作者是杏林大学大学院国际协力研究科教授)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日本中华总商会  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  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东工大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千叶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筑波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大阪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复旦大学日本校友会  理化研中国学者会  首相府邸  日本驻华大使馆  观光厅
 日本国家旅游局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  中日交流心连心  日本文化中心  日中友好会馆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  日中友好会馆  共同网  日经中文网  朝日新闻中文网
会社概要 广告募集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3 - 2015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