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报
访日自由行使华人遭遇文化冲突
2016年09月01日 13:46        稿件来源:中文导报

《中文导报》专题报道组

 

日本观光厅615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5月,访日游客以史上最快速度突破1000万人。而6月份的中国游客达507200人,同比增长31%,居首位,继续引领访日大潮,而且“自由行”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在都有亲朋好友的在日华人,自然加入了接待亲戚朋友并担任“义务导游”的行列。但是在日生活久了的华侨华人,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以及接人待物的方式都已和国内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深深感到了“文化冲突”。

 

为自由行做“三陪”的甘苦得失

 

王小敏来日20余年,在日本有了稳定的生活和工作,日常对日本的文化、饮食、消费都颇感兴趣,自诩算不上一个,也算半个“日本通”。

这一个夏季,王小敏显得很忙碌,公私两方面接待国内访日人员络绎不绝,短短两个月已有56批,且大都是甩开团队的自由行。王小敏从自身感受出发,体会到今年的中国人访日较去年又有了实际增加,这让她既高兴又忧虑:高兴的是自己有能力接待国内来的亲朋好友,可以尽一些地主之谊;忧虑的是接二连三的访日接待形成 “一对多”态势,自己已被连续不断的车轮战搞得身心俱疲。

现实中,“自由行”是一个时尚的选择,但不少自由行的朋友基本上对日本没有什么概念,即使来日多次的朋友一旦“自由了”也缺乏方向,所以在日华人就成了重要的导游、导购、导食、导医,最好能一导到底。王小敏是一个热情而周到的人,总想着尽可能带朋友们多走些常人难去的地方,多了解一些日本深层的东西,从中她慢慢体会到了为自由行做“三陪”的收获和烦恼。

的确,中国游客的日本游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访日客从“爆买”到“体验”的转变形成了新风尚,而购物清单也从电饭煲、马桶盖等大家电转向了化妆品、护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对个性化的商品充满兴趣。

王小敏陪同几拨来日自由行的朋友,发现“无印良品”在中国的人气度远超日本,而位于有乐町车展附近的无印良品和LOFT旗舰店则大受欢迎,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从中有所收获。一对朋友夫妇带孩子来日自由行,在东京只待两天,指定要去无印良品。王小敏把他们领到有乐町店,仿佛老鼠跌进了白米缸。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购物鏖战,母亲买了大量无印良品的化妆水,同时体验了简约实用、低调有品的消费理念;孩子为了给同学们带礼物,买了几十支个性书写笔,总额超过3万日元。王小敏在日多年,对无印良品并不感冒,但朋友一家在生活用品上的消费手笔惊到了她,也让她看到了中国人眼里的“日本时尚”。

另一对“动漫控”母女来日自由行,按图索骥地走访了樱桃小丸子博物馆、哆啦A梦博物馆、宫崎骏美术馆、三利鸥彩虹乐园等地,其执着精神令人感佩。像王小敏这样旅日多年的华人,对于这些让中国粉丝们如数家珍的动漫圣地,都是只闻其名而不知所在,也许是近在身边反而让人熟视无睹了。

由于自由行时间有限,不及去冲绳,朋友母女游向她描述了从攻略上看来的冲绳古宇利岛和美丽海水族馆的梦幻场景。王小敏一想,咱去不了冲绳就去千叶房总半岛吧,去不了海洋博公园的美丽海水族馆就去鸭川海洋世界乐园吧,总有一款适合你。在王小敏的指引下,她们来到了鸭川,看到了蔚蓝的太平洋和神奇的海洋世界,盛赞不虚此行,并感叹如果没有老朋友的指点和陪同,访日自由行的质量会下降不少。

现在,自由行逐渐取代团体游成为访日新选择,即使是初次来日的游客,有很多人也选择不走常规路线,据说因为常规路线“时间紧张,蜻蜓点水”、“一路坐大巴车太累”、“住商务酒店又昂贵又狭小”,等等。不过,人生地不熟的朋友们来到日本自由行,光靠自己摸索还是会降低旅行的效率。比如,东京塔内设有海贼王博物馆,许多人慕名而来,虽然已经到东京塔附近了,却不得其门而入,逡巡一个小时都不算个事儿。这种时候,有个在日朋友做向导,该有多好。今年以来,王小敏和很多在日中国人都扮演了这种角色,也体验了其中的甘苦。

中国游客访日行程越来越多样化,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信息扩散功不可没。访日游客在朋友圈上乐于分享美景和美食照片,中国媒体也经常报导访日游客的新闻,引发关注。访日回头客越来越多,而中国游客的眼光也越来越多。从行走大都市到地方特色游,从经典线路到定制线路,从爆买购物到了解日本文化传统、体验温泉滑雪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人访日之路越走越宽,也为日本社会和在日华人提供了商机。

不过,王小敏对《中文导报》说:从个人角度出发,能够为亲朋好友们访日提供一些帮助,我很乐意,但我毕竟不是旅行社的专职导游,自己也要工作上班,时间和精力都有限,陪的人多了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事实上,自由行发达了,意味着很多游客脱离了旅行业的行业框架,把吃住游行的需要散溢到社会上,同时也把一部分负担转嫁给了社会人士,比如在日华侨华人等。为特定的社会需要提供解决方案,就会产生商业运作,而华人的个人时间和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也是情有可原的。

 

“要逛红灯区”的困惑

 

接待国内亲友,本是欢乐事,但自由行令亲朋好友来日本如入后花园一样便捷,而且是川流不息,一拨走了另一拨来,在紧张的日常生活中当“三陪”也不免叹息。

住在横滨的华人小娴称自己已经没有自由时间。近年来小娴以个人课程形式教中文,时间比较自由,算是自由职业者,国内亲友都认为小娴真的很闲,不但是亲戚朋友,就连同学,甚至同学的朋友,来了都会找小娴聚一聚。

按照“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思路,秉着豪迈好客的热情,小娴总是很热心地接待。虽然如今交通方便,各处也有中文标记,接待朋友也不用从接机开始,而通常是在东京的观光名胜。已经去过晴空塔12次和东京塔11次的小娴说感觉自己已经可以做导游了。之前由于很多人都是跟团,在确认好他们的行程后,一般小娴会找出一个晚上去酒店请吃一餐饭,但如今通过自由行来日的越来越多,看着人家整日空白的行程,总要好意地填入一天两天的陪伴。

小娴告诉记者,金钱上倒是没有什么负担,大多数亲友都自带现金来,出门游玩还常常是他们请客,头疼的是同样的地方去很多遍,同样的提问回答很多遍,同样的药妆店流连很多遍。

最近,小娴想要为自己留些时间,开始婉拒同学的三陪要求,这样一来,立即在微信群里就要接受大家的质疑。比如为什么上次陪了某某,这次我们去就不搭理了?诸如此类虽说看上去是玩笑话,但听着总也些许压力和不快。而华人陈菲说她偶然遇到老同学一上来就提“要逛红灯区”的要求,甚至想要找个AV女优体验“日本文化”。这种时候陈菲无计可施。一次,应同学要求,直接领他们去了歌舞伎町,本来说进去走走的,结果被不知什么店里出来拉客的人说动了心,进去一个有女孩陪酒的店。结账时,发现天价,与门口写的价格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次还闹到了报警的地步,从此后陈菲给国内来客事先说好:逛街可以陪,购物可以陪,吃饭可以陪,但红灯区坚决不陪了。

 

接待国内朋友访日痛感文化冲突

 

老刘来日本已经多年,在日本公司就职,自然受到日本的接人待事方式和文化的影响,他对这些也比较认同。他说:日本人接人待事的准则有两点我非常认同和佩服,第一个就是讲信用,“仁义礼智信”本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五常”,但是这些道德准则在日本人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比如说“信”,“信”就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日本人说话都是很算数的,他们守约守时,很少撒谎。第二个就是他们将“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作为信条,一般不会求人,有事情除了靠自己解决外,就是依靠各种健全的社会组织,从不会让别人因为自己的私事为难。

但是最近老刘接待了几次中国朋友的“访日自由行”,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已经和国内的朋友们有了文化上的“沟壑”,互相之间难以理解、沟通了。

目前大家都用智能手机,有了虽远在天涯,如近在咫尺的感觉,交流起来非常便利。老刘加入国内的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朋友圈”,抚今忆昔,共忆往事,有无限的快乐。有的同学知道老刘在日本安居乐业,混得不错,就向他提出了要求,求他做向导,接待他们一家去日本“自由行”,并提出了想要去的地方--东京、京都、北海道,希望他全程陪同。

这种要求一下子难坏了老刘,因为公司里活忙时间紧,抽不出时间来陪朋友,可都是从小要好的朋友,有的还拜过“把兄弟”,怎么好拒绝?左思右想老刘给朋友回了个信,说自己确实很忙,希望他们能在8月中旬日本放“盂兰盆”假的时候来日。

到了8月,朋友一家真的要按计划来日,托老刘给他们办签证、订旅店和车票等,这些朋友说到日本后会付他垫付的费用,但是有关他陪他们去京都、北海道等地的路费、伙食费等,朋友没有说由谁来付。对此老刘感到为难,不是舍不得为朋友花钱,而是在日本居住多年,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日本人办一切事情都会事前说好的,如果像他现在所遇到的这种情况,就是说有日本朋友请他帮忙去外地,那么不仅旅费和车费应该由朋友来付,而且还要给他工费的。

老刘认为:不在于谁花钱,而是要事前说好,事前说好条件是他是否陪中国朋友去旅行的先决条件。但是朋友一直没有回信,最后他左思右想,觉得自己也不在乎这几个钱,就主动给朋友打电话,说自己陪他们旅行的钱由他自己来付。没想到朋友哈哈大笑说:怎么能让你付呢?我来付,我想我们是从小的朋友,这些年你在国外发达了,我要考验一下你是不是还像小时候那样够朋友,因此这事一直都没有说,没想到你还像小时候一样够朋友,到日本我们可要好好地喝呀!

老刘“遭到了表扬”,但是心里的感觉却近似于愤怒,他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过于认同日本的为人处世原则还是朋友的做法过于“中国式”,但是他明显地觉得,自己已经完全不能接受这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哲学,而是非常认同日本的“亲兄弟、明算账”的清清楚楚的原则,这也是一句中国话,可能中国古代就是这样,但是现在在日本表现得最充分。日本人就是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也都是“AA”制,这样每个人的负担都很轻,也不用担心欠别人的人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朋友之间才能有交情却没有压力。

老刘说:“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哲学的盛行,是过去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服务还很不完善,朋友之间不互相帮忙,有些问题就解决不了,但是现在的社会,特别是日本社会不是这样了,“为朋友两肋插刀”反而会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朋友,对社会及正常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老刘说:不知是我不好还是中国的朋友不好,总之现在把中国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拿到日本强加于我,我会很不习惯。

赵女士也曾接待过中国朋友访日。她也深感“文化冲突”。她说:比如说在电车上接电话、大声说话、走路抽烟这些细节,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不一样的。日本的电车上是不能接电话的。有一次我陪中国来的朋友乘电车,她的电话铃响了起来,她抄起电话就讲。我陪着她觉得很不好意思,就拉了她一下,示意她不要在电车上接电话,但是她笑着对我说:我这种“全球通”,在国外接电话也不贵。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向她说明。她们都走过许多国家,在其他国家,可能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或在电车上打电话都不会被作为问题,但是日本是个纤细的民族,对这些小事是很注意的,不像中国可以“重大节”而不拘小节,日本人常常认为,细节不过关的人就是“不行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小事都不过硬更做不好大事”,也许他们的标准在别的国家不一定行得通,但是如果中国游客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使日本人对中国游客的整体印象产生负面的看法。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日本中华总商会  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  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东工大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千叶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筑波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大阪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复旦大学日本校友会  理化研中国学者会  首相府邸  日本驻华大使馆  观光厅
 日本国家旅游局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  中日交流心连心  日本文化中心  日中友好会馆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  日中友好会馆  共同网  日经中文网  朝日新闻中文网
会社概要 广告募集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3 - 2015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