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华人新闻
阿坝草原上飘着祥和的云——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纪行
2017年05月31日 17:45        稿件来源:中文导报

中文导报 记者 孙辉

 

519日至24日,由国务院侨务办主办,四川省外事侨务办、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承办的“文化中国•2017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行”活动成功举行。包括《中文导报》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华文媒体记者深入四川藏区实地采访,先后赴阿坝州松潘县、九寨沟县和若尔盖县,实地考察了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园、大录乡旅游发展、漳扎镇天堂口大学生创业基地、若尔盖县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若尔盖县中学和若尔盖县郎木寺等藏区民生工程和生态建设的示范点,了解藏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民生改善等情况。采访中,海外华文媒体与当地农牧民和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藏区牧民的生活、医疗、教育等情况,切身感受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藏区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新貌。

 

松潘:多文化和谐共生

 

古城楼
古城楼

骡帮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专营盐、茶、药材、皮货之类的商号鳞次栉比。出城的商队、马帮进行山货交易,销售皮货或药材。进城的商队、马帮采购布匹、盐、茶、烟叶清油、铜、锡器皿等百货……这是松潘地方志资料中描写的1923年松潘古城的繁盛情景。

古廊桥
古廊桥

520日傍晚,媒体团来到松潘。松潘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松潘古名松州,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如今,岷江河谷、涪江河谷沿岸大量的关隘、兵屯、靖墩和烽燧等仍然随处可见。不少古镇,只是修建一些仿古建筑,而这里的一砖一瓦,是真正经历时间和战火考验遗留下来的真古迹。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以她惊人的包容性容纳了藏、羌、回、汉多个民族的人在这里生活。

在松潘,晚饭享用的是当地农家美食,这里的土火锅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宴请宾朋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一层腊肉,一层野山菌,一层豆干……,按顺序摆放在锅内,放入汤,盖上盖,用木炭加热至熟。此外,手抓肉、血肠也是不可错过的特产。

饭罢,在松州剧场举行文艺演出,全面展现松州古城藏、羌、回、汉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所孕育出的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文化。

次日清晨,漫步松潘城内,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城。街上一家紧挨一家的饭馆、旅店、杂货铺开始准备营业。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已有许多藏民聚集在一起,开始交易虫草,整个松潘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

上午,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上古城墙以及位于川主寺镇的德吉梅朵风情街。德吉梅朵在藏语中寓意为高原上最美丽吉祥的花朵,是5.12地震后,由安徽省政府援建,再现了古道当年茶马互市的繁荣景象,现已成为云朵上的高原集市,更是历史的见证和延续。风情街内,一排排仿古建筑沿岷江而建,藏羌工艺品、日用品、中药材零售等各色店铺一应俱全,人来人往颇为繁华。

松潘县县长李建军介绍,截至2016年年底,松潘县GDP19.29亿元,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其GDP占比达56%以上。为使松潘县旅游业健康发展,该县出台了旅游监管整体实施方案,全县实现了无假冒伪劣产品,商品支持30天无条件无理由退货,并成立了集中售后服务中心。

“在发展旅游观光和生态保护之间,松潘是如何行动的?”对记者的提问李建军表示,松潘县的发展坚持一个基本前提——保护生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据介绍,近年来,松潘县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把松潘打造成为融休闲养生、文化展示、旅游集散、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古城。

回族演出
土琵琶弹唱

采访团即将离开松潘古城,当地的回族居民特意身着民族服装在城楼上给我们弹起了土琵琶。我们愈发感受到,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古城,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彼此尊重、互相认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格局。

 

九寨沟:天堂口的新脉动

 

521日,“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九寨沟县开展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亲身感受九寨沟独特的地理人文。

大自然对四川真的是厚爱有加,不仅赐给了四川“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而且还有这么一处集九寨、黄龙美景于一体的神仙池。整个景区被浩瀚无边的原始森林包围,四周峰峦叠嶂,曲涧幽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空灵神秘、宁静幽远的感觉。进入神仙池景区,沿着古朴的木制栈道慢慢前行,身旁是郁郁葱葱的密林,不时有可爱的小松鼠穿过。成片的山坡被黄色、乳白色钙质所包裹,形成奇特的盆状钙化池,层层堆叠在面前,池水清波荡漾,仿佛一个个巨大的调色盘。导游告诉我们,其实神仙池景区在九寨沟不算大,开发较晚,如果要细细品味九寨沟全貌,至少要花上一个星期。

离开神仙池,采访团一行来到天堂口民俗文化街。街区风格是统一的藏式民居,主题各异的民俗风情街,让游客可品藏家美食、览九寨文化,体验独特九寨风情。可谁能想到,一手打造“天堂口”的竟是当地“80后”大学生呢?2013年,以藏族青年周强为首的四个小伙子分别从北京、成都等地辞职,带着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和年轻人敢于承担的勇气回到了九寨沟,正式启动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天堂口民俗风情街”项目。此时,九寨沟县提出全面提档升级旅游业,“天堂口民俗风情街”的出现正好与之契合。这些创业的大学生给九寨沟旅游产业注入了新鲜的理念和力量。随后,“天堂口”吸引了15家大学生商户进驻。


媒体团进入风情街藏族祥巴艺术中心参观,室内陈列的充满浓郁藏族风情特色的各类祥巴创意商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也让大家流连忘返。“现在‘天堂口’不仅有经济效益,它自身的存在也有了社会意义。”在祥巴艺术品店,店主自豪地说,“天堂口”已经成了九寨沟沟口的一个标志性街区,它的理念和初步成功对周围的商家影响很大,让很多人看到了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的潜力。

 

若尔盖:物华天宝在高原

 

522日下午,采访团驱车对若尔盖县的牧民、学校和当地著名的寺院进行了考察。一路上大草原洋溢着扑面而来的初夏气息,嫩绿的小草已破土而出,满山遍野的牦牛和羊群点缀其间。在车上导游小蒋告诉我们,过去一个藏民家庭能用十几头的牦牛维持全家基本的生活需要:毛可以被用于制作帐篷,织成毛衣,打成地毯;肉作为食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牛奶是藏族地区重要的饮品酥油茶、酸奶和奶酪的主要配料;牦牛也是驼运重物的动物;甚至粪便,都可以被晒干作为煮饭和取暖的有用的燃料。

在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采访团看到现代化的牦牛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家公司是专业从事牦牛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藏区唯一一家从事牦牛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的企业,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是工信部第一批重点推荐的6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之一。

该公司李总经理介绍,牦牛奶具有“高浓度、高比重、高含量”的特点,牦牛奶天然、纯净、健康,稀缺珍贵,口感纯正,奶香浓郁,富含多种天然营养物质,尤为适合营养需求较高的成长期儿童、孕产妇、中老年人、高强度劳动者、低抵抗力人群饮用。牦牛奶中的共轭亚油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糖 、提高骨密度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该公司李总经理带领记者参观了乳制品研发中心等科室,他自豪地表示,他们生产的牦牛奶粉质量好,市场销售前景非常看好,产品供不应求。他表示,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牦牛奶资源,为国内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奶类产品,完全可以为中国奶制品“重振雄风”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经5年的建设,这家公司已成为川西北地区牦牛奶加工建立起强大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

牦牛产业的发展让牧民的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在若尔盖县达扎寺镇向东村采访的时候,一位牧民告诉记者,他家养的牦牛有一百多头。

向东村

据了解,藏族家庭传统的富裕安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有多少牦牛。当牛群数量增长,他们就变得更富起来,但一场严重的暴风雪扫过高原,家庭的财富就会被一扫而空。在如今,这种模式得到改变,那些暴风雪中失去牲畜的牧民,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重新振作。今天,牧民的牛群增长到上百头已经不足为奇,有时甚至几百头。牦牛产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牲畜转换为市场价值,改善了牧民的生活。

尽管经济上越来越富裕,但传统牧民的生活方式,帐篷在不断的移动,阻碍了孩子们的教育,因为适龄上学的孩子们都被送去放牛放羊。若尔盖县通过政府补助向牧民推广稳固的房屋而成功地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村干部

向东村在2010年实施了牧民定居行动,在国家政策补贴支持下,当地牧民都自愿新建了住房,纷纷住进了拥有独立院子的宽敞整洁的砖瓦房,昔日用牛粪和木片搭建的简陋木棚被彻底舍弃,牧民居无定所、流浪放牧的凄凉景象得到了彻底改变。崭新的房屋、与天然草场融为一体的院落、暖融融的房屋和热情好客的牧民主人,给海外华文媒体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牧民家

在牧民泽旺若丹家,地上铺着木质地板,屋顶吊着硕大的玻璃罩吊灯,液晶电视、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泽旺若丹告诉采访团成员,新居是2010年花20余万元建好的,其中政府补助了4万元,无息贷款3万元。“现在靠放牧,一年收入十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好!”

另一名牧民告诉记者,如今,他的两个孩子在县里接受免费义务教育,食宿由学校全包,自己不花一分钱,家庭年收入近十万元,自己还买了一台车用于日常生活,日子过得相当稳定,这全要归功于政府对牧民的悉心照顾和优惠政策。

若尔盖县中学

在若尔盖县中学,校长格日扎西向记者们介绍了学校的学生、师资情况,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教学设施。该校创建于1963年,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学校班级从最初一个班,发展到如今的28个班级,在校学生从当年的27人,发展到现在一千两百多人,教职工人数从当年的6人,增加到如今的105人。该学校还曾获得阿坝州中小学教研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一不凝聚着当地政府、该校领导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郎木寺:天空飘着祥和的云

 

作为此次四川藏区行的最后一站,23日下午,海外华文媒体参观团一行又驱车数百公里,来到了若尔盖县郎木寺。

其实,郎木寺是一个地名,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清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两寺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格尔底寺的入口处,还有一座逊尼派的清真寺,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在祥和的蓝天白云下,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气,过着平静安稳的幸福日子。

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镇,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四川一侧的格尔底寺地势比较开阔,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进格尔底寺,可以见到雄伟瑰丽的大殿,木瓦木楼的僧舍建于其中,随山势层层叠叠,喇嘛们的红僧衣时隐时现。

和蔼慈祥的供曲银巴师父,用普通话给访客介绍藏传佛教的历史、格尔底寺的由来、六字真言的含义……最后师父带媒体团来到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的大殿,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在师父的引导下,访问团一行为活佛敬献一盏酥油灯,衷心地祝愿我们的祖国和谐美满,繁荣昌盛!

 

分享到:
友情链接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日本中华总商会  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  东京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东工大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千叶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筑波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大阪大学中国留学生学友会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复旦大学日本校友会  理化研中国学者会  首相府邸  日本驻华大使馆  观光厅
 日本国家旅游局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  中日交流心连心  日本文化中心  日中友好会馆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  日中友好会馆  共同网  日经中文网  朝日新闻中文网
会社概要 广告募集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3 - 2015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